10月,全球九位慈善家荣获2017年卡内基慈善奖,香江集团总裁、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席翟美卿女士,是唯一来自中国的慈善家。

卡内基慈善奖是全球慈善界的最高奖项。截至目前,全球华人共有两位获得此奖,第一位是李嘉诚先生。在亚洲,此前有日本的稻盛和夫和印度塔塔家族获此殊荣。

今年的获奖者中,还有美国罗伯逊基金会创始人、创办老虎管理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eBay创始人、斯科尔基金会创始人杰夫·斯科尔等。

有评论指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创办人翟美卿女士的获奖表明,中国慈善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并赢得了全球瞩目,也预示着中国慈善领袖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只身闯北京的小姑娘

一口潺潺的广东普通话,言谈间,翟美卿不像是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更像一位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

生于1964年的翟美卿,家住广州卢排新街的小巷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爸妈年轻时从广东肇庆来到广州,爸爸在建筑队做队长,妈妈是百货公司售货员。

爸爸曾当过几年乡村教师,记忆力特别好,下象棋不用看棋盘。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超常记忆力,美卿从小成绩优异,在学校名列前茅。小美卿还爱打抱不平,敢跟学校的“孩子王”过招,“我不是胆大,是不能受人欺负,也不能看别人受欺负。”

上中学那几年,仍然有读书无用的氛围,没多少人安心念书。中考那天,一帮混混专门等在校门前,要给美卿好看,使得她错过了数学和政治考试。但她其他科成绩仍名列前茅,还是被录取到高中。那是1979年。

当年,广州光宇路、高第街个体户扎堆,卖牛仔裤、摆小吃摊、耍玩具的,一片片冒出来。在全民经商之风的吹袭下,广东大地弥漫着一种魔力,无数人夹着大包小包,四处奔走,寻找业务机会。

美卿也动了心,“我不想读书了,我要去当个体户。”

奈何父母反对,后来她参加了广州华侨宾馆的招工考试,被分配到厨房洗碗洗菜,每月工资加小费300多元。

下了班,她常跑去高第街一个女同学的摊位帮忙卖衣服。她的几个同学都在做小老板。

后来美卿自己租下广州火车站旁一个摊位,就是一个卖牛仔裤的小帐篷,月租一千多。因为太实诚,几个月下来,她把自己的工资和向妈妈借的两千块都赔了进去。

这时,香港一个远房亲戚想在广东顺德进一批家具,美卿就大胆提出她来帮找货。那是1983年。一年多后,她终于把30万元的货采购全,提成3万元!

1985年,翟美卿正式辞掉华侨宾馆的工作,只身闯荡北京城,住在东直门附近的地下室,5块钱一晚。她从广东进家具,与长安街东头一个小门脸老板谈成合作,对方不要租金,赚了钱对半分。展销会红红火火,很快收款近20万。小老板立马变脸:现金归我,剩下的家具你全拿走!那些剩下的家具多是被挑过的有损坏的。

受挫之余,她又很快抓住机会,把床垫卖进某商场,从此终于有了在北京落脚的生意。

她开始拿着北京市地图、电话本,挨个给家具店打电话,跳上公交车,挨个找上门去。那一两年的敲门推销把她有棱有角的性格磨得七七八八。

后来逐渐有几十家商场接受她的货,于是在六里桥附近租下一处仓库和住处。生意越来越好,她干脆又在六里桥开了一个床垫厂,从广东招来50多号人。这年她24岁。1988年,她每月已能赚到三四十万。

谁也没料到,一场灾祸就潜伏在这个年轻姑娘的身边。一天夜里,蒙面歹徒闯入房门,“把保险柜打开!” 翟美卿不顾一切大叫起来:“来人啊——”锋利的尖刀一下戳到她的嘴里,又将她的头使劲朝地上撞。

幸好一位工友起身上厕所,惊跑了歹徒。住院时,她只能用管子鼻饲。

一年后,那几个凶手在别处作案时落网,供述中交代他们多次入室抢劫,杀人灭口,美卿是唯一的幸存者。

1989年冬天,翟美卿回到广州。在一家常去的广州国营发廊,与刘志强相识。刘志强是深圳蛇口人,认识美卿前,与朋友一起做化工贸易。

相识不到一年,他们就宣布结婚了!美卿也完成了儿时的梦想,给父母买了一套大房子!

1990年末,他们夫妻俩租下深圳宝安一座楼的三层,独立开了一个金海马家具城。过去在北京、沈阳等地,都是租用或承包别人的商场,时间一长,就出现各种麻烦。

那时个体户很难做,在外地,没有当地户口,不能起牌照,只能用别人的牌照做生意。民营企业在有些人眼里就是低人一等,有理无理常说不清楚,似乎谁都可以来指责、罚款、取缔,甚至送进大牢。

从蛇口到宝安,他们夫妻俩挨家挨户发小广告。春节一过,金海马的销售额火箭般往上冲,一个月就赚了10万,之后是20万,30万⋯⋯

他们说:“没什么秘诀,就是实实在在一口价,不糊弄消费者。”

原来,当时广东家具标价离谱,都比进价高出好几倍,甚至信口开价。

只有金海马所有货物按原价加25%,还比其他商家标价低出70%以上。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翟美卿夫妇第一时间扩展经营,组建了香江集团,迅速将金海马开遍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香江集团的利润也很快飙升到6000万元。这一年,美卿刚好30岁。

“慈善是我的第二人生”

偶然的机会,翟美卿夫妇在广州结识了艺术家陈健、陶白莉夫妇。一次喝茶时,聊到处于窘境的广东戏剧,志强和美卿提出能否做些贡献。后来他们拿出20万元,为广州戏剧界排演一出戏提供支持,并帮助出版了《中国京剧掠影》。

1992年这笔正式的捐款后,翟美卿夫妇就踏上了公益之路。

那年初春,从小长在广州城的翟美卿第一次来到清远的大山,清远在广东当时20多个贫困县里排第一。

雨中的那所小学破败不堪,歪歪倒倒,一群衣衫单薄的小学生站在屋檐下,一张张小脸皮肤发黄,两颊长着星星点点的白斑。当地干部说,那是虫斑,营养不良引起的。

那是一片南方贫瘠的石灰岩地区,孩子们上学来回要走四五个小时的路。

“能不能允许我重建这所学校?”

“真的吗?”当地人以为这次跟往常一样,上面的人来视察,带些文具、书包、糖果,说几句就离开了。

翟美卿当即决定捐资50万元。之后他们夫妇就开始了持续捐建学校的历程。

到30岁,美卿的生活已经衣食无忧,房子车子等梦想也都已实现,她开始思考事业将往何处去?继续拼搏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而当时已经开始的公益活动每每给他们极大触动,她与志强商量,“慈善应该是我们的第二人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再创造财富的动力。这样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刘志强并无异议,他也一直乐善好施。翟美卿走上慈善路,部分也是受老公的影响。

刘志强出生在蛇口的一个小渔村,离海边只有几十米。

当年,胶东半岛的婆婆跟着亲戚在北大荒当工人,与一位南方小伙相识并结婚,生下一个女儿,后来南方小伙惦念老母亲,于是婆婆跟随迁回小渔村。公公不久出海当水手,台风来了,刮走了屋顶,婆婆抱着孩子想找户邻居躲雨,可一连走了七八家,屋顶都没了,只好又回到家,头顶一把伞缩在墙角。

山东女人听不懂海边的话,她每天挑水卖给海上的船工,挣个几毛钱糊口。小志强七八岁就到海边捡鱼,一串串穿好了,拿到集市上卖。

来深圳十年,婆婆才攒了一点钱回了趟老家。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挑着一大担鱼干、海带,路上要转几趟车。在一个车站买票时,眼见几个神情不正的人要来抢她的东西,婆婆连忙朝他们身后喊:“娃他爹,你快来,火车要开了!”

婆婆终于回到老家村口,把挑子一扔,就朝村里跪下了,“娘啊,女儿回来看你来了!”妈妈跪行到姥姥家,姥姥颤巍巍坐在椅子上,一把抱住女儿,哭着拼命地捶打:“你这个没良心的妮儿啊,把娘都给忘了!”

这一幕幕烙铁一样刻在志强的心里。

就这样,1995年,翟美卿给香江集团定下了“办好实业,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把“爱、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

香江集团参与了光彩事业促进会的“一线、一片、多点”战略,出资建立光彩基金,帮助吉林延吉、宁夏、新疆阿克苏与喀什、云南德宏等开展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学前教育扶贫项目;捐资再就业培训基金;参与东北、中部等国企改造,安置下岗职工⋯⋯

脱贫根本在教育,翟美卿把教育捐助纳入香江集团的工作计划,同时参与了全国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设立“中国少年儿童专项基金”、“刘翟美卿专项基金”等。后来,他们捐建学校一次不是一所,而是上百所。

1998年,翟美卿带领广东女企业家联谊会访京,从此和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有了密切来往,至今捐出1个多亿。因为数额巨大,基金会专门为她设立了刘翟美卿基金,挂靠在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下,专门救助妇女儿童。

“001”号非公募基金会

1990年代中期,美卿就想成立一家自己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

刚开始做捐赠时,随意性较强,只要听说有地方需要就慷慨解囊。但她也渐渐发现问题,如:简单捐钱不一定帮到想帮助的人、管理不清晰、方向不对口等,有时连收据都没有。志强更是抹不开面子的人。

成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可以使慈善活动变得更系统、规范、可持续,更能体现自己的意愿。

1998年,她找到民政部,希望成立基金会,但当时政策还不批民营和私人的。

一直到2004年2月,国务院通过《基金会管理条例》。翟美卿马上去注册,但此时细则还未出台,需要等官网公布细则。于是她派一个专人天天盯着民政部网站。

2005年6月,她终于第一个报了名,如愿成立了“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成为中国内地首个非公募慈善基金会,民政部给予的批号是“001”。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内地私人捐赠制度化的开始,中国民间慈善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经过调研,正式运作的基金会很快推出面向全国的“五个1000”爱心工程,力争在三年内“建立1000个香江爱心图书室,助养1000个孤儿,帮助1000个贫困家庭,资助1000个贫困学生,吸纳1000个义工。”

为助养孤儿,基金会一次就拿出300万元,给广东肇庆等地的孩子带去关爱。这些不是孤儿院的孤儿,是在家的孤儿,他们的父母已经去世,或者离开,有些甚至也没其他亲戚看管。这些孤儿以前没有受到关注,基金会一直养育他们到18岁,并供他们上大学。

女人最懂女人的苦,尤其单亲家庭的母亲和孩子常生活在无助中。一些单亲特困母亲,连房子都没有,基金会就帮她们盖安居房。

2010年,翟美卿设立了香江女性创业基金,为农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

一位叫陈结四的乡村妇女,和丈夫承包了几十亩鱼塘,膝下两个女儿,一家人过着安稳的日子。但丈夫突然间得了大病,家里的钱全花光了,并欠下一身债。一两年下来,丈夫撒手而去,刚入中年的陈结四头发便已花白。如果她出去打工,孩子太小没人看。

正当生活没了指望时,她申请到了女性创业基金的贴息贷款5万元,除了买鱼苗,又买了70头小猪,一年下来就赚了3万多。

“有一次我去看她,她抱着我哭,就觉得我们帮了她大忙了。因为她也是很好强的人,她觉得自己就这样走过来了,原来就不想活了,后来是为了孩子。”

从2005年的第一家开始,像这样的非公募基金会在内地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至2016年底已达到3980家,占到基金会总数的72%。个人尤其企业家的捐赠热情也受到鼓舞,社会捐赠总额从2006年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超过1200亿元。

2005年初夏的一天,钓鱼台国宾馆会议大厅里名媛如云,这是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举办的一场隆重的慈善集会。

不久前,该商会还叫联谊会,联谊会换届,希望推举翟美卿做会长,一番恳切交谈打动了美卿,她同意考虑,但也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修改章程,将联谊会改为商会,更强调做事。

2004年末,翟美卿当选为会长,她雷厉风行,提出第二年的工作计划,举办慈善聚会,筹集资金参与全国妇联的春蕾工程,并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要将慈善变为时尚。

为此,她发动商会举办名叫“心美丽·自非凡”的慈善晚会,把慈善当作文化去推动。一次晚会是为乡村建图书室,每个2万,女企业家纷纷出手,一下捐了100多个。她担任会长三年里,女企业家们累计捐款近7.3亿元。

2013年,翟美卿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她提交了有关留守儿童等4份提案。之后每年她都提交多份提案,并罕见地连续五年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如2014年她提议建立留守儿童长效保障机制,并提出9条具体建议,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她的多个建议得到体现。2015年,她提案希望发展慈善信托等,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也有体现。

1992年成立的香江集团目前已涉足商贸物流、城市运营、金融投资、健康文旅、资源能源等领域。

2005年至今,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制定的“五个1000”爱心计划也早已超额完成。

基金会已在全国各地及缅甸乡村建立超过1500家香江爱心图书室,为超过200万学生送去图书,为8万多残疾儿童和老人送去温暖,为1000多孤儿提供成长照顾,为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为近700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为300名单身母亲建设安居房,义工队伍扩充至近20000人,受益人群达300多万人,各项公益捐资十多亿元。

翟美卿:希望中国慈善能影响世界

凤凰周刊:当你得知获得卡内基慈善奖时,内心感受如何?

翟美卿:他们挑选获奖者跟国内不一样,事先也没跟我们联系,是秘密进行的。我也没听过这个奖,不知道是什么机构,当时我还说我都不想去领奖,你知道现在外面很多各种奖。

因为我儿子在美国读的大学,他了解以后跟我说,这个机构、这个奖在美国和世界都很有影响力的,以前获奖的都是很有地位的企业家、慈善家,国内只有李嘉诚获得过,而且他是亲自去的。所以千万不要说拒绝。知道这个奖这么重要,我就觉得真的很荣幸,也很幸运。这是对我们20多年做慈善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慈善事业几十年发展的认可,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慈善事业。

凤凰周刊:你们在1992年就开始做慈善,为什么这么早?是怎样的初心?

翟美卿:我们的家庭、父辈们,他们的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很善良,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做人要诚实等等。其实创业的前五到七年,我们主要在外地,在北方,刚改革开放一些制度很不完善,我们很辛苦去做,但还是沉沉浮浮的,历尽了艰辛,一会儿赚了很多钱,一会儿又会赔的。

1990年回到深圳,就开始变得很顺利。1992年小平视察南方,我们就觉得很有希望。我们是一天比一天好,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利润也很高,比过去已经好几十倍都不止了。

我们就开始觉得稳定下来了,看得见自己的未来,有了很厚实的基础。

当时就想上天对我太好了,人家那么辛苦不一定有今天,我们有今天,我们应该感恩,应该有机会就回报社会。

自从那次捐建小学回来,我就觉得原来那么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能帮到别人时那么开心,就觉得自己找到一个更能让自己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让我的人生很有意义。

凤凰周刊:为何很早就想设立非公募慈善基金会,它有什么特点?

翟美卿:采用非公募基金会的方式,一是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公信度也高。

二是可以对公益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发挥捐助资金最大的效用,并能长期可持续地运作下去。

达到这两点后,影响力就会逐步建立,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要影响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同时,也想让慈善精神成为家族的文化永久地传承下去,将慈善事业永久做下去。

凤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慈善事业近年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

翟美卿:我想有几个标志性事件。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鼓励了非公募基金会发展,到去年底已有近4000家,极大鼓励了企业家参与慈善的热情;2008年汶川地震,使全民公益成为大趋势;去年颁布实施的慈善法更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其中关于公募权限放开、慈善信托等新公益模式的试行都将有助于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目前的政策对个人和企业大额捐赠鼓励还不够,障碍主要还是税务方面,如慈善信托和股权捐赠的税收优惠问题,这些都已在《慈善法》中明确,但具体实施还需要更详细的执行条例。

凤凰周刊:十九大报告对扶贫脱贫非常重视,你有哪些理解?

翟美卿:新的时代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生活美好远远不只是经济层面了。我们去精准扶贫,就不只是给他带来物质上的满足,扶贫的内容变得丰富多了。

我们需要持续的创新,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变换,所以做慈善的方式、关注的点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始终能捕捉到社会的真实需求,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使慈善事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凤凰周刊:基金会下一步有怎样的计划?

翟美卿:我们的项目有很多。比如接下来我们想把爱心图书室从1.0的标准升级成2.0的。我们的图书室,有多大面积、怎么配置桌椅、什么颜色色调、图书的书目、怎么管理书籍,都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孩子们能有最好的阅读体验,我们的义工复制起来也很方便。

很快我们会把新的2.0版本的图书室公布给社会,同时我们会发动一些企业家一起做,也发动一些组织成立一个公益阅读联盟。这个联盟就是,在贫困地区的爱心图书室平台里能够做更多的事,如免费午餐、心理辅导等都可以进入联盟,借助这个平台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服务。

几年前我们已经在云南、缅甸那边捐建了200多个图书室,反映很好,他们很需要我们。

下一步,我们也在考虑,沿着“一带一路”去做爱心图书室。也是希望中国慈善能够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走向世界,影响更多的华人,影响世界。这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