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由TCL公益基金会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荣耀盛典,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教师代表齐聚一堂。我们对本届获奖教师张志宇、阳婷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了这些朴实又感人的故事。
“我已经5年没有见过妈妈了。”
听到自己的学生刘明展(化名)这么说,张志宇心里别提有多难过了。
乡村教师张志宇,来自吉林省通榆县,是瞻榆镇义慈小学的英语教师。通榆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许多边远、闭塞、贫穷地区一样,大量农村劳动力从通榆涌出,进入大城市里务工、创业。
刘明展的父母随着这股潮流离开了家乡,将小学一年级的刘明展留在了家乡,由他的爷爷奶奶照顾,刘明展和村里的很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归,爷爷奶奶还是“五保户”,以低保费度日,刘明展的生活状况比其他的留守儿童还要差,夏天里别的孩子还有换洗的衣服,刘明展十几天里身上就挂着同样的一件。
平时就对留守儿童多留一份心的张志宇注意到了刘明展,因为两件事,一是他的手特别巧,画画在班级里都是最出彩的,对于一个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这是很难得的。而另一件事,说起来就不太光彩了,刘明展经常惹事,出了事就需要张明宇来处理,久而久之就更加了解了。张志宇认为刘明展的性格有些偏激,比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总会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果有人和他发生矛盾,第一件事就是想动手。
调皮、有个性的孩子不少,但在张志宇十余年的执教过程中,还没见过刘明展这样极端的孩子。他甚至经常见到刘明展和一些不熟悉的老师发生激烈的争执。
从此,张志宇对这个孩子更加留心,慢慢地他发现,但凡别人提他父母的时候,刘明展的反应最为激烈,甚至会直接动手。或许这个孩子的行为与他的父母有一定的关系。有一次刘明展闯了祸,张志宇和他谈话,试探着问:“你看大家这么照顾你,而你却这样,你有想过你爸妈的感受吗?”
这轻轻的一句责备,让刘明展的感情像溃堤的河水一样倾泻了出来,他嚎啕大哭。张志宇那次才知道,刘明展已经有5年没有见过自己妈妈了,“他们骂我傻可以,但说我父母不行。”
图为张志宇老师与他的学生们
像刘明展一样的留守儿童,在乡村是很普遍的。“他们渴望爱,渴望关注,如果能够有父母的陪伴,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哪怕不是那么频繁,哪怕只是听听父母的声音,他的成长也不会是这样的”张志宇说。
来自湖北省竹山县的乡村教师阳婷面临着同样的苦恼,在她的班级里,留守儿童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一个叫张佳伟(化名)的孩子让她印象深刻。
张佳伟经常把自己弄的脏兮兮的,很调皮,上课的时候很“活跃”,会刻意做一些很讨厌的事引起别人的注意,比如上课的时候突然揪其他女生的头发等等。
图为阳婷老师与她的学生们
十几年的执教经历,阳婷发现,这样的行为在留守儿童的身上更为明显。他们在性格方面普遍会有一些缺失,比如要么就是非常沉默,性格极度内向,要么就是特别顽劣,行为常常失范。“他们平时和父母几乎没有任何交流,爷爷奶奶也只管得了他们的吃和穿,缺失情感上的陪伴。”
缺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遇瓶颈
据《2018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通过对11126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3415名留守儿童中,约40%的儿童一年与父母亲见面的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儿童一年与父母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阳婷所在的学校鼓励老师们帮助孩子多和父母交流,比如多打几个电话。张志宇的办法则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从学校到教师的这种积极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留守儿童庞大的数量基数和乡村教育物力资源都非常匮乏的大背景下,仍稍显乏力。
2016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从家庭监护、政府责任、教育任务、群团组织、财政投入五个维度着手,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以公益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也已积极踊跃地以各种方式介入到留守儿童帮扶,一些公益组织加强了对乡村教师的支持、培养力度,旨在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管理水平,从学校和教育入手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张志宇和阳婷就是受益于“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的乡村教师。在这项乡村教师帮扶项目中,由TCL员工、志愿者组成的“玫瑰行动”走访小组陆续走访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实地了解了乡村教师及乡村教育的状况。在所有的走访中,留守儿童几乎都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无论是从教师的讲述中,还是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生活和经济困难已经不是首要问题,而缺乏陪伴、缺少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由此造成的心理问题正成为最大的挑战。
而面临这个问题的,却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据教育部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推算,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人数已达到1897.45万人。由于对城市生活缺乏了解、父母忙于务工等问题,这些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一样面临着缺少父母陪伴、缺少情感联系的问题。
如果将目光放到所有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缺少父母陪伴、亲子缺少感情交流已成为所有家庭面临的共性难题,甚至成为社会问题。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70%的父母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
在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社会保障和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找到与父母之间有效的情感联系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科技助力,让公益更有力量
“父母的陪伴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但现实条件往往限制了这种陪伴。” TCL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磊表示,在TCL“家(HOME)”社会责任战略体系下,利用企业优势以及多年深耕乡村教育的经验,通过AI与公益的碰撞,为“陪伴”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今年,TCL公益基金会和TCL工业研究院联合启动了“A.I.回家”(爱回家)项目,双方正在联合研发一款名为“一哥”的AI故事机器人,以此帮助更多家庭解决陪伴缺失的问题。
“一哥”AI故事机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用机器人模拟父母的声音,为留守、流动等缺乏父母陪伴的儿童讲故事。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一哥”追求最大的还原度,通过收集每位家长的语音进行合成,使用这种方式输出的声音,和原音相似度可以达到85%以上,从而最大程度地给孩子最好的使用感受。用父母的声音讲故事,这显然能让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更为有效。
虽然机器人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陪伴,但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孩子缺少陪伴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TCL公益基金会认为,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们多感受到些温暖,是缓解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次优选择”,也是“一哥”机器人设计的初衷。
今年是“一哥”机器人1.0版本的诞生年,TCL公益基金会把帮助人群定位于“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优秀教师所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家庭以及流动儿童家庭,一共将送出近百件“一哥”机器人,预计近期可以送到孩子手中。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家庭的幸福,关系国家的未来。通过研发更丰富的智慧产品,服务每个家庭,为每个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生活,正是中国企业在AI时代拼搏发展的应有之义。